近年来,健身器材造成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大量健身器材“装而不管”的问题依然突出。如果不重视健身设施的后期管理,恐怕器材伤害事件还会不断发生。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社区便民健身器材不少属于公益设施,一般由政府采购或体育彩票等公益组织捐赠。这些部门往往只负责采购或捐赠,很少进行后续维护和管理。由于物业、居委会不是直接责任方,很少积极参与便民健身器材的维护和管理。
南宁市明秀路某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居民缴纳的物业管理费不包含健身器材的维修费。非自有小区健身设施的维护工作由居委会负责,但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社区没有维护资金。偶尔维护一下花几百块钱还可以,但时间一长就很难维护了。
原本是一种惠及百姓的健身工具,最终却成了“烫手山芋”,陷入了政府部门、居委会、社区物业管理“三不关心”的盲区。如果没有人对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追究责任就更困难,甚至会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全民健身路径项目,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仍需完善。一方面,要对现有建成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超期服役”的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对超期使用的设备进行维修整改;另一方面,要明确管理责任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对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消除管理盲点。
(记者卢宪庭)新华社南宁新媒体3月21日专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qiuchi.com/html/tiyuwenda/9110.html